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金瓜石礦山大選礦廠


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於1932年從後宮信太郎手中購得金瓜石礦山時,將金瓜石各地的所有選礦場全部廢棄,在水南洞山坡建立一座年處理量為一百萬噸之全泥浮游式選礦廠和氰化煉製廠。這座選礦廠在當時是採用世界最先進的選礦工藝與設備,被公認為亞洲最大規模的選礦場。
這座選礦場在1935年竣工後,實際使用了十年左右。1944年被同盟國飛機轟炸,造成巨大破壞而被迫停工。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派員接收經營,1952年礦山恢復銅礦開採而逐步修復與改建,同年10月23日從修復的選礦廠所提煉的第一批銅精砂乾重1763噸運日本佐賀關提煉。又因提煉沉澱銅的需要,另外在廠址西側日礦四期擴建工程部份改裝了簡易式高爐,反射爐以及電解工場。
台金公司所生產之銅精砂,由於本身沒有冶煉廠,自日據時期以來,一直是運往日本礦業的佐賀關煉銅廠提煉。但是金瓜石銅礦之原礦品位太低(含銅量約0.5-0.6%),經過選礦精煉後,精砂含銅量不過15%左右,運日代煉海運成本相對增加,同時所生產之銅礦為硫砷銅礦(Enargite Cu3AsS4),精砂含砷量高達5%,嚴重污染佐賀關的環境,1970年日本方面向台金表示無論在成本或技術上均難以維持代煉業務。當時的國際局勢對台灣極為不利,台金公司認為一旦無法運送日本代煉,在國際市場另找出路極為困難,故有自建煉廠、加工廠之倡議。為顧及資金及技術上的困難,乃於1971年初先成立粗煉廠,將銅精砂粗煉成鑌銅,仍送往日本代煉,年產3,000至4,000噸電解銅。隨即於1973年底完成一貫作業之反射爐煉銅廠,並從外國進口銅砂,結束在日本的委託代煉。電解銅的年產量由1974年之7,000噸逐年增至1980年近20,000噸的高峰。此期間內曾聘請日本礦業公司技師松本民郎和美籍專家Krisman協助建廠與運轉工作。
1971年建立的鑌銅粗煉廠所產生的廢氣含有大量的硫,經常隨著風向飄往金瓜石社區,造成非常嚴重的空氣污染,尤其在夜間經常聞到非常刺鼻的的味道,以今日的環保標準,早就被勒令停工,但在那個威權的戒嚴時代,是沒有人敢公然吭聲的。1973年松本民郎協助建立一貫作業反射爐煉銅廠時,才鋪設三條巨大的排煙道,將有毒的廢氣排放到幾無人煙的茶壺山北麓,雖然金瓜石與水南洞的居民不必再忍受毒氣之苦,但茶壺山東麓成片盛開的鹿子百合從此絕跡。
1987年台金公司結束營運,鑑於選廠的廠齡已逾越五十年,部份鋼架開始腐蝕,廠房有坍塌之虞,乃決定將整座廠房、設備拆除清理,現僅存廠房混凝土地基遺留在水南洞的山坡上,讓往來濱海公路的人們緬懷此一曾是亞洲第一的偉大工程。

沒有留言: